UCCA×文景|“图像及其超越”系列:影像、情念与真实:作为阿特拉斯的爱森斯坦_实时焦点
来源:搜狐文化    2023-05-24 15:57:22

在纯粹气氛(感觉的)和单纯纪实(事实的)之间,存在诗意的位置:即便在电影影像中,那也是历史叙述可以像抒情歌曲一样顿挫吟唱之处。


(资料图片)

——《影像·历史·诗歌:

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

法国艺术史家、哲学家迪迪–于贝尔曼对爱森斯坦和其名作《战舰波将金号》的挖掘,是在针对罗兰·巴特和阿兰·巴迪欧对其“悲情美学”的批判,将其反向把握为一种历史与哀歌的复杂综合体,从中发现纪实与诗意、传奇与真实、情念与客观性,这些看似相悖的概念的共存。于贝尔曼在对本雅明“辩证图像”概念的赞同,及对巴塔耶与爱氏之间关系的关注之中,找到了一种“正题—反题—症状”而非合题的表述,从而为致力于“‘从内部打破’传统形式的纪实”的爱氏作品谋寻一个合理位置。

谢尔盖·爱森斯坦肖像,1920年代早期。

在对这位伟大的苏联导演的阐释中,于贝尔曼的另一成就是将其类比于瓦尔堡,看到了二者对情念程式的运用,拒绝用细节化繁为简的共性。作为瓦尔堡的忠实拥趸,这位追随者曾激情澎湃地反复提及瓦尔堡“图集”之为艺术史的研究范例的卓越贡献。这种打破线性陈述,在纷乱的图像碎片之中穿针引线、建立关联,在混沌之中发现结构的美学特征,在爱氏的影片中显露无遗,其本身就好似《记忆女神图集》的复现;而此时,作者本人就仿佛是肩负世界的阿特拉斯。

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图版42:痛苦的情念形式所传达的能量的倒置。

在于贝尔曼看来,正是爱氏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影像之间的冲突与吸引、剪切与迷醉,才共同完成了影像的起义与暴动。《战舰波将金号》本身即为一幅生长的元图像,不断扩张和外溢。“何以让我们揭竿而起?”于贝尔曼早已为此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回答:是图像,是作为症状的图像,是试图含纳某种矛盾的不同极性的灵动的图像。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1925。

乔托,《哀悼基督》,约1304–1306。

本次活动邀请到王炎和董冰峰两位嘉宾,围绕于贝尔曼对《战舰波将金号》的图像志来源解读和形式分析,以及于贝尔曼如何继承和重读由瓦尔堡开辟的图像学传统,理解爱森斯坦所展开的这首“宏大的历史诗歌”,进行分享和对谈。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1925。

我们希冀通过本次对话,体察爱氏是如何利用蒙太奇、特写等电影手法,通过“调性蒙太奇”来创造氛围影像,“节奏蒙太奇”来制作剪切影像,以及二者之间的平衡从而完成瓦尔堡曾提出的影像穿越、溶解、取消边界的使命,让空间与时间得以在情念之中浮现。同时,我们也将看到于贝尔曼是如何调和德法艺术史传统理论视域中的矛盾与冲突,并平衡哲学范畴中人自身感性延展和思维活动二者之间的悖论,以此来处理历史材料、构建《战舰波将金号》之为“诗体纪实”和“纪录诗歌”的叙事的。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1925。

系列活动介绍

由UCCA与世纪文景联合发起的“图像及其超越”系列对话活动将结合图像学研究传统,试图在当下跨文化、跨媒介的多元且立体的研究语境中,探究图像在电影、摄影、绘画等不同视觉媒介中的功用与重要性。希望透过一系列对话,强调图像学并非将图像把握为一种等待阐释的消极对象,而是自觉、自主、具有自反功能的主体,能够超越语词,呈现无法言说之物,在镜中之像、影中之像、物中之像中理解图像跨越性及超越性的存在。

活动参考文本

《影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法]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著,王名南译,世纪文景,2020年。

UCCA × 文景 对话

“图像及其超越”系列

影像、情念与真实:

作为阿特拉斯的爱森斯坦

2023.5.27(周六)

14:00-16:00

北京UCCA报告厅

活动流程

14:00-15:30

嘉宾分享及对谈

15:30-16:00

观众问答

嘉宾

王炎、董冰峰

线下参与本次活动的观众,可在UCCA小程序上搜索活动购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15-2023 京津冀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

回顶部